Author: Lynn HSIAO
Editor: Vivian CHUANG
本系列前幾篇文章,帶領讀者了解我國公民電廠現行情形、風力發電開發的現況及阻礙,並從英國與德國公民風電案例,觀察到居民支持是風場專案成功原因之一。但是,這些居民為什麼會支持建設風力發電機,除了看得見的利益回饋之外,還有其他更深層的理由嗎?
社區價值創造是再生能源推動的關鍵
前文探討我國風力發電推動現狀時,曾提及目前開發商多是每年直接給予社區一筆回饋金。但這些回饋金沒辦法實質改變村落面貌,也讓多數居民對於再生能源的價值無感,甚至會開始覺得風力發電機面目可憎、帶來諸多麻煩。
然而觀察英國、德國的案例,其實能發現這些國家的社區民眾很認可風力發電專案,並且理由並非是因為利益回饋或者分潤,而是在於再生能源能夠改變他們的生活。例如英國西北部的斯托諾威,因風力發電實現農村復興。鎮民表示,建設風力發電是他們認為可以將年輕人留下來的方法,而且如果沒有風力發電,他們沒辦法修復破損的教堂和建設海岸步道,也無法為貧困的社區創造可以一直存續的價值。
圖1:風力發電能夠創造更多價值「專案點亮波音特與斯托諾威的未來」
圖片來源:Point and Sandwick Trust
因此,風力發電專案成功關鍵在於社區的價值創造。若要在台灣推動能源轉型,我們應該思考:如何透過風力發電,展現屬於台灣在地社區的價值。
逐漸失去連結的台灣沿岸村落
山火石團隊親自走訪村里,尋找合適風資源地點,路途留意到冬季休耕農田旁有幾戶廢棄老屋,磚牆之間長滿藤蔓與雜草。詢問附近里民,才得到答案:「半年前這戶人家才剛搬走,再旁邊那戶早就被子女接到市區養老,附近可以走動的鄰里越來越少啦。」
圖2:沿岸村落越來越多廢棄房屋
(圖片僅供示意)
這些風資源豐富的村落正面臨高齡化與人口外流。剩餘的老人平均年齡七十歲以上,苦守家鄉土地,伺候莊稼也漸漸有心無力,只能依靠老農津貼與子女接濟。團隊發現,沿岸村落居民之間的連結正在變少,也逐漸失去它們的文化與傳承。若此現況無任何改變,這些村莊在二十年後很有可能被悄悄滅村。
透過風力發電定位台灣社區的價值
風力發電,對於社區是一個改變的機會。沙烏地阿拉伯原本也是一塊貧瘠的沙漠荒地,但自從發現能源資源—石油,而變得富庶。如今,台灣沿岸村落也是擁有大量能源潛力的地區,居民們可以從風資源的開發中獲得額外收益。而更重要的是,這也是一個重新恢復社區連結的機會。
圖3:藉由風力發電,社區擁有改變的機會
沿海村落的人們可以藉此走出家門,共同探討、了解、思考風力發電機的意義。若合作社形式所需入股門檻太高,那社區民眾也可以從開發商回饋金開始,主動關注風場利益的長期規劃與運用。在溝通與理解的過程,讓社區的連結將變得有溫度。永續的概念也會因此進入社區,將風場引入的資源結合村落歷史及環境,創造出新的社區價值觀。舉例來說,居民可以透過風力發電的特色,推動環境與文化觀光之旅;或者與意見領袖共同規劃風場回饋金用於長照安排,實現「生有所養,老有所終」的社區價值。
在應對2050淨零目標時,我們不應僅僅把目光放在再生能源的減碳、技術或經濟層面。真正的議題在於如何讓再生能源社區從能源轉型中受惠,並重新找回社區的活力。風力發電不只是能源供應的解決方案,而是能為社區帶來實質改變與長遠利益的契機,而好幾個世代都在大風中生活的沿海居民,也能夠成為永續轉型的核心支柱。
Comments